俄罗斯要灭亡了_俄罗斯要灭亡了对我国有影响吗
作为俄罗斯要灭亡了话题的专家,我对这个问题集合感到非常兴奋。我会按顺序逐一回答每个问题,并尽量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1.苏联亡了吗?
2.苏联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3.俄罗斯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
4.苏联是如何瓦解的?
5.俄罗斯帝国的历史阶段
苏联亡了吗?
肯定灭亡了,1991年就解体了分裂15个国家:立陶宛、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爱沙尼亚、塔吉克斯坦、拉脱维亚、亚美尼亚、乌克兰、土库曼斯坦、白俄罗斯、俄国、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
苏联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关于苏联解体的解释,西方有个主流观点,它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是走不通的。早在80年代,苏联的计划经济就开始崩溃了,所以,苏联别无选择,只有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
第二,这是苏联人民的选择。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会提出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是进行社会主义试验最长的国家。曾取得过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上述观点来说明解体的原因,在我看来,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这不符合历史。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1928年,从1928年至1975年大约50年时间,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不管用苏联官方的统计数字,还是西方资料,都可以证明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过除日本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而苏联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最大的社会公正”,在这一点上,恐怕资本主义国家是做不到的。
由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早在1940年前后,苏联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西方有个统计,30年代苏联工业机床进口量的比例曾达到85%~90%,二战开始后,全部由国内自己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和技术进步。从1950年到197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4.8%,而美国同期的增长率为3.3%。西方的统计还表明,在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大大快于西方国家。当然这不等于说,苏联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问题。
从1975年到1989年,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慢,这是相对于前几十年而言,并没有崩溃。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是1990年夏开始的,其原因并不是由苏联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引起的。
1990年3月,叶利钦当选为当时苏联范围内最大的俄罗斯共和国议会议员,同年6月,他通过一次惊人的选举,当选为俄罗斯的主要行政长官。这时,叶和他的助手们开始采取一系列政治手段,破坏国家的计划经济,导致国家经济出现明显下降,约为2%左右。1991年,叶领导的俄罗斯又在更大范围内破坏中央计划,他把俄罗斯税收的绝大部分截留下来而不上交中央财政。当年,苏联经济下降13%。可见,90年代初苏联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根本不在于体制内部,而是人为破坏的结果。
对西方主流观点的第二方面我们怎么看?据我了解,1990年前后,为研究苏联改革的走向,包括美国民意测验机构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在苏联进行了多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5%~20%左右,高达80%的人民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如1991年5月,美国一个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进行了一次一千人规模的民意测验,其中一项内容是“你是否赞成在苏联实行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只有17%的人表示同意,83%的人表示不赞成。这样看来,苏联公众的大多数并不想取消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
我从历史事实出发得出的研究结论
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我这里指的是为数十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正是这个精英集团企图实行资本主义,以便他们享有更大的权力,拥有更多的财富。所以我把书名定为《自上而下的革命》。
我并不认为这个精英集团的每个人都赞成资本主义,比如雷日科夫就与大多数党的干部不同。我在1992年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发现他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为社会主义改革最终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感到无比的痛苦。但在苏联精英集团内部,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是太少了。他们中的多数人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并且与城市中那些持相同观点的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
下面,我提供一项来自美国的调查结果。
1991年6月,美国一个社会问题调查机构在莫斯科做了一次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调查,调查对象是掌握着高层权力的党政要员。调查采取特定小组讨论的方式,一般要同调查对象进行4~5小时的谈话,通过谈话以确定他们的思想观点。
分析结果是大约 9.6%的人具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他们明确支持改革前的社会主义模式;12.3%的人具有民主社会主义观点,拥护改革,并希望社会主义实现民主化;76.7%认为应实行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存在最长、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党的干部队伍内竟有那么多的人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实在令人震惊。
让我简单地分析一下这种现象。从1975年到1985年,苏联经历了十年的平稳发展时期,此时苏共党内酝酿着一种力量,就是要求改革。戈尔巴乔夫作为改革派的代表而当选为中央总书记。戈在改革初期试图通过改革克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存在的若干问题,使苏联走上经济、政治民主化之路。具体地说,就是政治上实行分权,经济上引入市场机制,意识形态领域减少控制。
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苏共的权力削弱了,威信降低了,由此引发了党内三种力量间的斗争,
一是要坚持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进行改革,
二是要回到比较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去,
三是有人公开主张用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叶利钦恰恰是第三种力量的代表,他当过政治局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其言论和政治影响是巨大的。
90年代初,叶当选为俄罗斯行政长官后,事实上形成了苏联境内两个政权并列的局面,一个是苏共控制的中央政权,另一个是叶掌握的俄罗斯政权。由于俄罗斯人口和领土面积的绝对优势,叶逐步占了上风。根据苏联宪法,俄罗斯没有自己的军队,叶不是靠军队的支持,他的基础是苏共党内的那些主张搞资本主义的精英们。
据我研究,70年代苏共领导集团还是由理想主义的革命者组成的,到80年代就完全不同了,占据苏党政机关要职的精英们开始放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代之以典型的物质主义、实用主义。
尽管这些精英们还在不断重复官方的观点,但相信者是极少数的,他们开始考虑实行什么改革方案对自己最有利。许多人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会减少自身的权力,改革前的社会主义虽然赋予他们某些特权,但又限制了他们把权力传给子女和聚敛更多的财富。
显然,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精英集团的利益,这样,不仅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更快的增长,又能合法地让子女继承权力和财富。我认为,叶利钦之所以能够采取较为和平的方式迫使苏联解体,就是由于***内那些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精英们的支持,从而也才能使俄罗斯顺利地向资本主义过渡。
1991年夏天,我在莫斯科同一个叫尼库拉亚夫的苏共高级干部交谈,他在世界上的许多热点地区工作过,估计是个克格勃成员。我问他:“你是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当时苏共还存在。他说:“我是一个***员,但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我听了感到不可理解。现在我清楚了,他的回答明确无误地揭示了苏联解体的思想基础问题。
这里顺便说一下,那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前苏共精英们并没有想错,如今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正是当年党内的精英。比如切尔诺梅尔金,80年代他当过苏联天然气总公司的总经理,1992年后天然气公司私有化了,切尔诺梅尔金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气股份公司最有实力的控股人,他控制着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个人之一。前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科尔科夫斯基也利用自己的职位创办了一家大银行,把原属于人民的财富变成个人的财产。
关于苏联解体事件,还有许多诱发因素。如1989年至1991年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叶利钦和他的盟友们巧妙而充分地利用了这个关键。再就是党和政府的媒体控制权落入了企图实行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手中以及民族矛盾和围绕议会选举展开的各种斗争。但从根本上说,是精英集团自身的问题。
下面我想说明的是,为什么一个由党的精英集团和城市知识分子组成的联盟竟能不顾广大苏联人民的反对而推行资本主义道路呢?
我认为,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当精英联盟要搞资本主义时,他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当然,在叶利钦掌权初期,也还是顾忌到人民对制度的选择,他在各种公开讲话中尽量掩盖其真实观点,不暴露准备建立资本主义的企图,而是说要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经济,逐步消灭政治精英的特权,这与一些公开讲要在苏联进行一场资本主义革命的人比,无疑是一种最廉价的欺骗。
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实。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仅在于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
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一个由少数精英管理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过世,很难保证继承者们不想通过实行资本主义而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
我相信,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会逐步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大多数工农群众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还有直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样的社会主义肯定比资本主义优越,而且必将作为一种持久的社会制度而存在。
关于美国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有人认为由于里根时期大幅度增加军费迫使苏联也搞军备竞赛,结果把自身的经济拖垮了。如果这是里根政府为了炫耀削弱共产主义的政绩,那就无可非议。如果是对历史负责,那么我就要告诉大家,据美国的资料显示,80年代苏联军费开支绝对数是增长较大,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例与50年代是完全相同的。
应该说,对苏联的解体,美国和西方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非常有效地渗透到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的思想中。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了苏联经济学家的思想倾向,并将其与英国经济学家比较,发现他们更拥护市场化。
凭心而论,笔者初读此文,并未对科茨教授的观点特别关注。然而,随着政府官员腐败现象愈演愈烈,个别贪官之腐败程度已足够惊世骇俗;而知识分子中那些所谓主流学派对私有化的鼓噪甚嚣尘上之际,我开始认真研究科茨教授的观点。当我仔细将科茨教授的观点全部梳理一遍,将其论据部分暂时搁置,而将核心观点予以凸显时,顿时大吃一惊,我已经无法分清科茨教授是在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还是在描述中国的现实。
科茨教授对苏联解体原因进行研究后得出的核心观点如下:
一、西方针对苏联解体的原因有2个主流观点:
(1)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80年代就开始崩溃,苏联除了实行市场化和私有化之外别无选择;
(2)在社会主义国家,一旦给人民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人民就会提出废除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
二、科茨教授以大量的、确凿的事实对上述2个观点做了否定。
(1)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崩溃不是由苏联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引起的,而是叶利钦在掌控了俄罗斯大权之后和其助手采取把本应由俄罗斯上缴中央财政的税收截留不交,从而破坏了中央计划,导致了苏联经济崩溃的恶果。苏联经济的解体,根本不在于体制内部,而是人为破坏的结果;
(2)包括美国民意测验机构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在苏联进行了多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实行资本主义的人在5%~20%左右,高达80%的人民都希望坚持社会主义,苏联公众的大多数并不想取消社会主义而建立资本主义。
三、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基本力量是一个为数十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和城市中那些持相同观点的知识分子组成的强大联盟。
四、戈尔巴乔夫作为改革派的代表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克服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存在的若干问题,使苏联走上经济、政治民主化之路。具体而言,就是经济上引入市场机制、政治上实行分权、意识形态领域减少控制。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苏共的权力削弱了,威信降低了,由此引发了党内三种力量间的斗争:
(1)是要坚持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进行改革;
(2)是要回到比较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去;
(3)是有人公开主张用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叶利钦恰恰是第三种力量的代表。而且,叶利钦的成功不是靠军队的支持,他的基础是苏共党内那些主张搞资本主义的精英集团和城市知识分子形成的联盟。
五、苏共内部那个为数十万人左右的占据着党政机关重要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为什么竟然不顾80%的苏联人民的反对,放弃社会主义而走向资本主义呢?答案很简单:利益驱动。
在改革之前和改革的过程中,精英集团利用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贪婪地侵吞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恬不知耻地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装入私人的腰包。但是他们非常担心,因为只要社会主义存在一天,他们的日子就不得安宁。因为,连科茨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教授都知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实现最大的社会公正。”
如果任由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正常运转,那么,这些精英集团的许多人就有可能像中国的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之流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有没有长治久安之道呢?他们放眼世界,终于发现了在资产阶级的旗帜上和资本主义的法典中,用大字写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正如科茨教授所言: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精英集团的利益,这样,不仅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更快的增长,又能合法地让子女继承权力和财富。那些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前苏共精英们并没有想错,如今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正是当年党内的精英。
比如切尔诺梅尔金,80年代他当过苏联天然气总公司的总经理,1992年后天然气公司私有化了,切尔诺梅尔金摇身一变成了天然气股份公司最有实力的控股人,他控制着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气资源,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个人之一。前苏联共青团中央书记科尔科夫斯基也利用自己的职位创办了一家大银行,把原属于人民的财富变成个人的财产。
六、为什么一个由党的精英集团和城市知识分子组成的联盟竟能不顾广大苏联人民的反对而推行资本主义道路呢?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确实在生活上得到了很多好处,但在政治上是比较被动的,缺乏政治权利。当精英联盟要搞资本主义时,他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抵制措施来捍卫社会主义制度。
七、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实。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仅在于更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在于这个制度有利于实现最大范围和最高程度的社会公正。苏联解体的教训在于,一个由少数精英管理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老一代革命家过世,很难保证继承者们不想通过实行资本主义而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好处。
八、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会逐步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实现大多数工农群众不仅有受教育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还有直接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样的社会主义肯定比资本主义优越,而且必将作为一种持久的社会制度而存在。
九、苏联的解体,美国和西方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不是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而是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意识形态非常有效地渗透到了苏联知识分子和党的干部的思想中。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研究了苏联经济学家的思想倾向,并将其与英国经济学家比较,发现他们更拥护市场化。
行文至此,笔者内心之恐惧已经无法言表。笔者虽不谙政治,但对中国目前现状也看出些许端倪。
为什么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今天中国那些直接或间接利用权力攫取了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富翁们就是未来中国土地上的霸主——新兴的资产阶级!不!确切地说,应当称他们是“智产阶级。”因为他们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以操纵资本为特征的资本家,而是借助信息社会生产的高技术,利用有形的资本和无形的智力走上中国经济、文化、政治舞台的“智本家”——新型的统治阶级。
可怜的郎咸平至今都不知道他动了谁的奶酪而给自己惹来一身麻烦,更可悲的是郎咸平甚至不知道他在向谁挑战?他不知道他挑战的海尔、TCL等商界大鳄的背后,其实隐含着鬼魅般的权力集团。许多网友对郎咸平未能成为央视2004年度经济人物而愤愤不平,我心想,知足吧,郎先生,我没有在近期的烈士名单里看到您,已经是您的万幸了。
为什么腐败之风愈演愈烈?腐败官员之级别越来越高?腐败之集团性越来越强?今日之官员有任期之限,在位之日,风光无限;一旦退出官场,世态炎凉令人恐惧。若不乘大权在握时未雨而绸缪、狡兔而三窟,则失权之后再无人问津,实乃可悲可叹。对官吏而言,和平时期,虽然不需要生命作成本,但传统伦理允许的日常交往的人情基础,尤其掌握自己升迁命运的上级,却是要靠实物或者货币进行“孝敬”才能维持的。否则,如果不懂个中三昧,便会自取其辱,自招其祸。
官员不仅无暇于政务,取悦上司还需钱财,但为数寥寥的俸禄无法支撑人情运作的成本,只好把目光投向“愚民”,把黑手伸向人民的血汗。
上述所言尚在其次,最关键的是那些利用手中权力攫取了国家和人民财产的人,担心自己的命运在社会主义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毁于一旦。因此,他们拼命寻找制度上的护身符,如科茨教授所言,实行资本主义最符合精英集团的利益,因为,在资产阶级的旗帜上和资本主义的法典中,用大字写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如此一来,本来提心吊胆的犯罪行为,由于换了招牌不仅万事皆休,而且成为新制度的开创者,不但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者,而且可以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可以实现个人财富更快的增长,又能合法地让子女继承权力和财富。
精英集团中人深知:治国者先治人心,治人心最有效的就是操纵舆论,而制造舆论最熟悉者莫过于知识分子。于是,一些所谓主流学者在得到了一点甜头,获取了蝇头小利之后,便开始出卖良知,帮别人摇旗呐喊、摇唇鼓舌,不遗余力地鼓噪“杀富济不了贫”,“中国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国家政府侵害私人的产权、侵吞私有财产。”
其实,这些主流学者们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苦心孤诣地希望中国走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
因为,与前苏联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在于:社会更替是一种“火凤凰自焚重生”模式。传说中的火凤凰自焚之后,又在自焚的地方重新诞生为一只新的火凤凰。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分析:封建王朝末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或者王朝内部分裂出新的力量执掌皇权,如唐朝的武则天;或者王朝外部力量如朱元璋、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前朝,建立新朝。或者外族入侵,少数民族执掌朝政,如元朝和清朝。但无论何种方式,王朝灭亡,一如火凤凰自焚,王朝灭亡后,又从结构上产生与前朝大同小异的新朝。如火凤凰般,在自焚处又诞生一只新凤凰。
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代表,起义之初,他们表现出的优秀品质令人称颂,赢得了民心,为他们事业的成功奠定了牢固的阶级基础。但是,当他们掌握了全部或部分权力时,中国社会那种不受任何制约的绝对权力带给他们以前几乎做梦都想不到的利益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惊喜若狂。特别是面对万民景仰的目光,那种敬畏、柔顺、膜拜、驯服的表情和行为,使他们如饮玉液琼浆,如登仙境,非吸毒后之幻境和性高潮之狂喜不能与之比拟。对这样一个可以满足自己所有需要的美妙制度,为什么要改变甚至愚蠢地推翻它呢?数学史上曾有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费马大定理。有人悬赏破解之人。后有人问大数学家希尔伯特为什么不去解此难题呢?希尔伯特幽默地回答:“为什么要杀死一支会下金蛋的鹅呢?”
一言以蔽之,即使中国未来某一天实现了“私有化”,实现了“资本主义”,她也绝不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而仍旧是资本主义卵翼下的封建主义。中国会不会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呢?就形式而言,中国未来发展与苏联有相似之处,但其结果则大相径庭,因为目前发生的一切是又一次权力的重新分配和重新定位。
俄罗斯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
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体制僵化;苏联的体制未能与时俱进,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2)经济衰退;冷战期间,美、苏长期的军备竞赛,致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表面繁荣的背后是经济上不可逆转的衰退。
(3)苏联国内各类矛盾的积聚;长期以来,苏联的国力发展极不均衡,各加盟共和国之间和内部,民族矛盾日积月累,又得不到缓解。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的因素。自苏联最后一任***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实行了错误的改革路线,致使苏联的内部矛盾彻底激化。
(5)西方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美、苏冷战期间,双方都将对方作为自己头号的假想敌。在没有直接爆发战争的情况下,西方对于苏联在各个方面的渗透与滇复一刻都未停止。因此,苏联解体,西方的影响也可谓是“功不可没”!
独联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简称),它确实是苏联解体后的产物。但它确切的说应该是接替苏联的一个组织。或者说独联体是冷战时期遗留的产物,起的只是一个(从宣布苏联解体到各个加盟成员国正式走向独立过程中的)过渡作用。
至于说车臣,它原本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只是在车臣分列势力和伍装当中,很多都是前苏联的军官。
苏联是如何瓦解的?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以莫斯科大公国为中心,逐渐形成多民族的封建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1917年2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专制制度。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大、演变至15个加盟共和国)。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主权”。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承认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个加盟共和国的***在别洛韦日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除波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1993年12月12日,经过全民投票通过了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和“俄罗斯”意义相同。
俄罗斯帝国的历史阶段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冲击了高度集权的旧体制,却没有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因此,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弱化,随之而起的就是地方势力的扩大,而在苏联的国家结构中,地方势力大多与民族主义势力结合在一起,成为瓦解联盟国家体制的基本因素。
在苏联改革进程中,最早明确表现出分离倾向的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决定,苏联的法律须经爱沙尼亚立法机构批准才能生效,由此开了加盟国家法律高于联盟法律的先例。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为抗议50年前苏德条约将其划入苏联范围而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约200万人手拉手组成长达600千米的“人链”,显示独立的决心。当年年底,三国***先后宣布自己为独立政党,脱离苏共。1990年3月,立陶宛率先宣布本国独立,把民族分离运动推向新阶段。与此同时,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日趋高涨,甚至俄罗斯联邦也于1990年6月12日发表了“主权宣言”。
面临联盟解体的威胁,戈尔巴乔夫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即在确认各加盟国主权的基础上缔结一个新的联盟条约——“主权国家联盟条约”。1990年9月,成立了由各共和国主要***组成的起草委员会,11月23日,新联盟条约草案公布,供全民讨论。12月召开的苏联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围绕是否保留联盟的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最后决定重新起草新联盟条约,并将是否保留联盟的问题提交全民公决。1991年3月17日举行的全民公决结果显示,76.4%的投票人赞成保留经过革新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注: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等国议会拒绝执行全民公决决议,这些国家公民被禁止参加投票。)但是,此时中央政府和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和权力已经进一步削弱,联盟机构的决定已无法约束自行其是的各共和国。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增强了与戈尔巴乔夫抗衡的能力,实际上成为支配苏联政局变动的关键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企图维持原苏联国家体制的党、政、军***密谋发动一场政变,以阻止联盟国家的解体趋势,恢复中央集权体制。7月底,新联盟条约草案修订完成,预定8月20日正式开始签署。8月4日,戈尔巴乔夫赴克里米亚休假,计划19日返回莫斯科主持条约签署仪式。这时,密谋的政变付诸实施。
8月18日,策划政变的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内务部长普戈、陆军司令瓦连尼可夫等人在莫斯科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派代表前往克里米亚,要求戈尔巴乔夫下令实施紧急状态,如不接受就采取坚决措施。当天下午,由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到达克里米亚总统别墅,但戈尔巴乔夫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于是,政变者在当晚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8月19日晨6时,亚纳耶夫向全国宣布,鉴于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根据苏联宪法,由他本人从即日起履行总统职务。随后,他又宣告,即日起在苏联部分地区实施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此期间国家的全部权力移交给紧急状态委员会。这时,部分军队已开进莫斯科,坦克包围了俄联邦最高苏维埃所在地白宫。
“八一九”事件引起国内外的强烈震动。叶利钦指责政变是违反宪法的行为,呼吁人民群众起来反击。19日下午,大批群众响应叶利钦的号召聚集在白宫前进行抗议示威,军队的坦克在人群中无法行动。各加盟共和国的***也纷纷发表声明,谴责政变行为,支持叶利钦。同一天,美国总统布什明确表态,不承认苏联新***,要求恢复戈尔巴乔夫的权力。在美国带动下,其他西方国家也以各种方式声援叶利钦,并向政变当局施加压力。由于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又受到国内外舆论的一致谴责,政变发动者很快陷于孤立,军队的分裂更使政变的目标无法实现。20日,苏联空军、空降兵、海军和战略火箭军司令都公开表示不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已被调入莫斯科的部分军队也发生倒戈,奉命进攻白宫的克格勃特种部队“阿尔法”小组则拒绝服从命令。到21日,政变失败已成定局。当晚,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行为是非法的。戈尔巴乔夫也在当天恢复了与外界的联系,并发表声明,称自己已控制了局势,将立即返回莫斯科履行总统职务。次日凌晨,戈尔巴乔夫回到首都,随即逮捕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和其他一些参与政变的人员,并对党、政、军机构进行了清洗、改组。
“八一九”事件的结果与其发动者的愿望相反,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这一事件虽然以戈尔巴乔夫的复职告终,但真正的胜利者却是叶利钦。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已失去实际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成为按叶利钦意志行事的傀儡。8月23日,叶利钦下令,暂时中止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没收***的财产。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他还下令,停止各政党在军队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非常会议通过决议,暂时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于是,执政七十余年的苏联***结束了它的存在,从组织上解体了。(注:苏共解体后,俄罗斯***继续存在,不久恢复活动,成为合法政党。此外,还有若干组织自称苏共的继承者,但统一的苏联***未再恢复。)
苏共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前奏。由于失去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核心,残存的中央政府已没有力量阻止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继立陶宛和格鲁吉亚在“八一九”前宣告独立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8月21日和22日也宣告独立。尤其是8月24日乌克兰宣告独立引起了其他共和国的连锁反应,短短一个月内,又有7个共和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相继宣告独立(土库曼和哈萨克分别于10月和12月宣告独立)。面对这种局势,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总统为维持一个最低限度的联盟作了最后的努力,他与各共和国***频频会谈,试图恢复被“八一九”事件中断的签署新联盟条约的进程。然而,这时乌克兰等国已经决心走向彻底独立,它们对留在一个联盟框架内已不感兴趣。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也已经决定抛弃戈尔巴乔夫及其主持制定的联盟方案,准备自己另搞一套。12月1日,乌克兰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90%的投票者赞成完全独立。12月3日,叶利钦宣布承认乌克兰独立。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舒什克维奇在明斯克会晤,叶利钦提出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构想,得到另两位***的赞同。12月8日,在布列斯特郊区别洛韦日森林的一个别墅里,三国***签署了《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现实正在停止其存在”,自协议签订之日起,“前苏联各机构在联合体成员国境内的活动予以停止”。协议规定,独联体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联盟国家性质,不设议会、中央政府和总统,也不建立统一的军队。协议还规定,独联体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前苏联的成员国和其他赞同其宗旨的国家均可参加。独联体的成立使戈尔巴乔夫的新联盟方案彻底破产,三个斯拉夫国家的***决定了苏联的最终命运。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多瓦和中亚五国的***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等六项文件,正式宣告11个原苏联共和国以创始国身份自愿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与此同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国在军事上的惨败以及之后的内战,俄国二月革命终于在1917年爆发,俄罗斯帝国灭亡。在罗曼诺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经开始使用“沙皇”的称号,自留里克王朝起首都为莫斯科。17世纪中期地处欧洲东部的东正教国家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1712年后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迁都至圣彼得堡,并以自己的名字改名为彼得格勒,以窥视欧洲大陆。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从瑞典王国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自称彼得大帝。1812年俄罗斯帝国打败了入侵的法兰西帝国的拿破仑一世皇帝军队。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
俄罗斯帝国在18世纪开始现代化并到处扩张,成为欧洲列强之一,并与中国清朝发生冲突,俄国先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与后来的《塔城界约》(同治三年,1864年)、五年后的《塔城界约续约》(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条约》(光绪七年,1881年)不平等条约,分别割占中国大西北以及“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现分属蒙古、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总计70多万平方公里,《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10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罗斯帝国。然而20世纪初开始,俄罗斯帝国的实力开始下降,人民也对现状日渐不满。1914年,处于内忧外患的俄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5年处于战争劣势阶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一触即发。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罗斯帝国灭亡。11月,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推翻了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临时政府,并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向敌国德国赔偿巨款,并割让俄国西部领土100多万平方千米。列宁改国名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或苏俄)。为了打击反苏维埃的势力,列宁下令处死已退位的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家。1922年,苏俄和乌克兰、哈萨克等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成立了。 俄罗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长于东欧平原的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善于流动的民族,索洛维约夫称之为具有“液态因素”。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罗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聂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广袤的东欧平原上。这块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与沼泽交错、河流纵横、土质以砂质黏土为主,同时远离海洋、与大草原连接。
在公元初,东斯拉夫人还保留着氏族制,每个部落由几个氏族组成。他们砍伐森林,平整土地,从事耕作,集体饲养牲畜,狩猎和打鱼,一切问题由氏族大会决定。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瓦西里三世与叶琳娜·格林斯卡娅之子,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伊凡四世三岁即位,母亲暂时摄政,却苦于大贵族们的横暴。当时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对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1547年加冕称沙皇。
在俄罗斯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关于伊凡雷帝的神话传说在俄罗斯多得不胜枚举,至今还在广为流传。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国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个疯子。 俄国开始只是一个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国,其帝国的地位并不被欧洲承认。1696年,年轻的彼得一世成为沙皇,一开始他为了保护南方的国界而开始对抗信奉伊斯兰教的鞑靼和奥斯曼帝国。为了继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彼得开始到欧洲寻找盟友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拜访了勃兰登堡(普鲁士)、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等。
为了增加与西方交流的机会和寻找俄国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与奥斯曼帝国停战,并对当时欧洲最强国家之一的瑞典宣战。在芬兰湾的纳尔瓦,瑞典军证明了俄军完全不是他们的对手。幸运的是,瑞典在这时陷入了波兰王位的争夺当中。在这喘息的时间,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军队;当两支军队在1709年在波尔塔瓦再度相遇时,俄国击败了瑞典,1712年彼得迁都到了他新造的圣彼得堡,致力于俄国的西方化。
北方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721年,瑞典签署了《尼斯塔得条约》,俄国终于得到了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及与西方交流的窗口。 早于17世纪,俄国已积极向远东扩张,并与中国清朝发生冲突。中俄分别于1689年和1727年签署《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边界,但这并未阻止俄国的野心。1858年5月,俄国乘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之际,俄国以武力威胁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以黑龙江为边界。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沙皇俄国更把整个外满洲(包括库页岛)吞并,并获得海参崴这个不冻港,以扩展其于西太平洋的影响。另一方面,俄国亦企图将势力染指库页岛及千岛群岛,与日本展开争夺。1875年5月7日,日本与俄国签订《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俄国把千岛群岛南部给予日本,换取库页岛的主权。
19世纪末期,俄国向清廷租借大连,成立关东州。俄国亦藉得到了东清铁路的建筑权对内满洲(即东三省)进一步侵略,意图建立所谓“黄俄罗斯”。旨在将土地广袤,人口稠密的内满洲也转变为俄国的殖民地。此为俄国远东大战略的最终目的。1900年的庚子俄难(即俄国加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制造海兰泡惨案等外交事件,洗劫内满洲诸多城镇)之后该战略的实施步伐被大幅度的加快。但由于俄国在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惜败于日本帝国,并且本国也爆发革命,该项战略计划遂成画饼。
俄罗斯在北美洲亦曾经于1787年占有土地,但在1867年将其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地处欧洲东部边陲半亚洲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封建农奴制。由于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俄国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
面对严重危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为农奴制的废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发展成近代资本主义强国,成为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是这次改革不够彻底,保留了一部分封建残余。
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民众对沙皇制度的不满大增,在首都彼得格勒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的反战请愿,由于军警擅自开枪镇压造成了所谓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为了1905年全俄大革命的导火索。此次革命虽然成功被镇压,然而严重撼动了沙皇的权威。并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于是沙皇启用斯托雷平进行改革,斯托雷平上任后推行土地改革制度并严厉镇压农民运动,尽管颇具成效,可惜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俄国加入英法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大战后期,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俄国长达长达三百多年的的专制统治被推翻。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因此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并且大肆逮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状态。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917年11月7日晚9时45分,随着停泊在俄国首都彼得格勒附近的军舰“阿芙乐尔”号的几声炮响,起义军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发起了总攻。最终,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俄国“十月革命”。
好了,关于“俄罗斯要灭亡了”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俄罗斯要灭亡了”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